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調研
發布日期:
2022-03-28

瀏覽次數:

210

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

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3日在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     王曄攝/本刊  

?繼續科學推進實施調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產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為開好這次座談會,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南陽市淅川縣的水利設施、移民新村等,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庫區移民安置等情況。

  12日,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南陽市就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調研。

  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等,聽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等情況介紹,了解南水北調移民安置等情況。

  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

  從南到北,同飲一江水。南水北調工程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位于江蘇揚州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考察,叮囑“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

  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科學推進實施調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

  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加科學地利用每一滴水,讓每滴水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產出更大的效益,絕不允許出現“大調水、大浪費、大污染”。

  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就是對水資源進行科學調劑。截至5月11日,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將431億立方米的長江水調到了北方缺水地區,超過1.4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累計向京津冀豫調水379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個大中城市約7900萬人。

  “天一生水”。習近平總書記看的是水,更是生活、生產、生態“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的活水源頭。

  人和水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面鏡子。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重塑人水關系,是重塑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绷暯娇倳浾f,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

  過去幾千年,中華民族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后,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

  對于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3月6日,他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提出,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

  中醫藥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和綿延永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800多年后的今天,“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藥方又一次大放異彩。根據書中名方優化組合、創新運用而成的“清肺排毒湯”,經國家推薦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使用,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產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月13日,聽取南陽月季產業發展和帶動群眾增收情況介紹后,習近平總書記說。

  2月,貴州,苗繡、蠟染;3月,福建,茶、沙縣小吃;4月,廣西,葡萄、螺螄粉;5月,河南,月季、艾草……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留下一串特色鮮明的“產業”印記。

  當前,我國正處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銜接期。隨著“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地方考察調研重點,也越來越多地轉向“謀劃振興”。

  促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好產業銜接至關重要。補齊短板、激發活力,讓走出貧困的地區得到持續發展,是產業扶貧到產業振興的應有之義。

  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渠首區域生態好,水質好,這本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再加上利用南水北調移民村產業發展試點項目資金,淅川縣鄒莊丹江綠色果蔬園目前已開展獼猴桃、蓮藕、葡萄等果蔬種植,帶動了全村300余人從事相關特色產業,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種田務農、外出務工、發展新業態一起抓,多措并舉暢通增收渠道,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健康發展、各美其美,各色產業的勃興、起勢,更能點亮中國鄉村振興的璀璨前程